春夏出游,谨防这种“小黑点”
2024-05-23 16:55:25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陈怡心 | 作者:单靓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8023

随着气温升高,人们喜欢在草地、林间散步或下地耕种、上山采摘,此时,正是蜱虫出动的高峰期,需要注意防止叮咬。

被蜱虫叮咬后,人或动物如果不及时处理,有可能发展成重症,可导致呼吸衰竭、出血甚至死亡。

近日,记者从县疾控部门获悉:从2023年起,我县已出现多例被蜱虫叮咬后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(新型布尼亚病毒)的案例。



案例一

2023年8月,虹桥镇一村民在野外割鱼草时被一虫子咬伤腹部,且留下印记。虹桥镇当地人称该类虫子为毛蜱虫,个小,形态像蜘蛛。在被咬伤后,该村民突发头晕、视物不清,并出现不规则发热、寒战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家人将其送往县第一人民医院就诊,经采样检测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,所幸通过及时治疗,病例已痊愈出院。



案例二

近日,在平江工作的关先生突然出现了肌肉酸痛、发热、乏力等症状。县中医院诊断为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,经县疾控中心流调采样检测后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。据关先生描述,其父亲4月时因蜱虫叮咬已确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,期间关先生帮助其父亲护理、清洁身体,有密切接触。


什么是蜱虫?

被蜱虫叮咬后应如何处理?

一起了解一下

↓↓↓

什么是蜱虫

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,蜱虫吸血之前的体型可能只有一个芝麻粒那么大,但吸完血之后它能增长几十倍甚至上百倍,通常出没在草丛、灌木丛、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,以及动物体表。


蜱虫有何危害

蜱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传播多种疾病,被蜱虫叮咬后,蜱虫的唾液会引起周围血管炎局部充血、水肿、出血及角质层变厚。

如存在虫媒传染病感染,可能还会出现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,结果耽误治疗。

如果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蜱虫叮咬,可能会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,以发热、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,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。


预防蜱虫叮咬,应怎么做

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、不易被挠动的部位,例如人体的头皮、耳后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。

预防蜱虫叮咬,可以这样做:

“全副武装”

避免在蜱虫栖息地长时间坐卧。如果去野外露营、徒步,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,便于发现蜱虫。戴上帽子、扎紧裤腿,不要穿凉鞋、拖鞋、露趾鞋。

使用驱虫剂

裸露的皮肤、衣物和帐篷表面应涂抹、喷洒驱避剂,儿童应按说明书使用驱避剂。两个月以上的孩子可以使用避蚊胺、派卡瑞丁、驱蚊酯;三岁以上的孩子,还可以选择柠檬桉油。这几种都对防蜱虫有效。

游玩后全身体检+清洁

野外归来要及时洗澡更衣,检查腋窝、腹股沟、头皮、颈部、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、薄弱部位有无蜱虫附着,看看有没有小红点、肿包等。

给宠物定期除虫

如果携带宠物外出踏青,回家后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虫附着,并给宠物定期驱虫。


被咬后如何处理

错误做法×

被蜱虫叮咬后,不要通过拍打、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“硬拔”。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“硬拔”,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,导致病原体感染;如果“硬拔”时不慎捏破蜱虫,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。

正确做法✔️

1.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;2.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,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;3.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。



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,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。如果蜱虫深入皮肤,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。



医生提醒,被蜱虫叮咬后,部分疾病的潜伏期可长达一个月。如果在清除蜱虫后的几个星期出现发热、皮疹、乏力、肌肉酸痛、头痛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诊。


温馨提醒

在草丛、树林等地活动后

应重点检查裸露在外的皮肤

有无新增的“小黑点”

避免蜱虫藏匿


责编:陈怡心

来源:平江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